(不知道谁是作者,原出处也没有署名,转载一下,写得不错)
在朋友眼里,每天工作十个小时还乐此不疲的小奭是个标准的工作狂人。小奭却说,我不是工作狂,我只是热爱自己的工作。
“强迫症”还是“梦想者”?
结束公司的工作后,小奭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依旧是打开电脑,登上百度知道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根据这些总结出来的数据,考虑百度知道功能的更新策略。小奭说,每当看到一个新的功能被网友们所夸赞,他总是喜不自胜。也正因为如此,面对朋友们的调侃,小奭颇有些不服。在他看来,作为百度知道团队的一员,自己如此投入的原因并非是被迫,而是出自对这个总是充满惊喜和成就感的平台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从2008年加入知道团队,2年的成长已足够让小奭自认为是一个老员工。“虽然没有赶上2005年百度知道刚刚创立的时刻,但百度知道每一天的成长已经足够让我满怀惊喜。” 小奭并不认为自己在百度团队中只是一个新人。从初入市场时的名不见经传,到如今占据了互动问答市场80%的市场份额,百度知道如今服务着超过2.5亿网友。每一天,超过20万网民会通过百度知道进行提问,同时在百度知道上为大家无私奉献知识和答案的网友更是达到了60万。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知道团队的每个人骄傲的数字。能够走到今天,不仅仅是因为有着众多像我这样所谓的‘工作狂’,更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不懈创新和团队协作这三大法宝。” 小奭笑言。
用户需求是一切的出发点
恰如小奭所说,“用户需求至上”是百度知道从创立之初便从未更改过的“铁规定律”。因此虽然背靠着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这棵大树,可这并没有让知道团队有任何的懈怠。“对于百度知道来说,用户量的确不是难题。可是也就是由于有这个先决优势,也让我们有了巨大的压力。”百度知道产品团队的小田强调。
为了给广大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百度知道可谓煞费苦心。在百度知道上,有一群“迷恋”解疑答惑的用户,他们甚至每天花上数小时时间,趴在平台上,孜孜不倦地为其他人答疑解惑。“这是百度知道之所以能够获得迅速成长的关键所在。但是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和挖掘这批用户的积极性却并不简单。”
知道团队注意到,用户在使用百度知道的时候,通过搜索寻找待解决问题,但搜索结果匹配很差;另一部分则在问题分类下寻找,但也很麻烦,需要不断翻页。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在现有系统版本的基础上,打造一种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成为了百度知道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
百度知道产品设计师小田于是义不容辞的成为以上问题的解答者。作为在百度知道工作已经3年的老员工,小田对用户的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让她非常善于站在用户角度思考。该优势使她在百度知道多次产品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今她也再次充当起了创新先锋的角色。
突破口在哪里?经过团队的反复论证,总结出了“小马过河,到底水深水浅,要试试才知道”这个结论。这个思路给了小田巨大的启发,可要真正实现这个办法其实并不简单。在百度文化中有一条叫“大胆试错”,可百度知道用户数以亿万计,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动就可能对数千万用户造成影响,因此小田不得不谨慎再谨慎。
面对压力,小田做了个大胆的构想:根据用户回答记录,做匹配推荐,这样最能让用户发现自己擅长的问题。尽管这个想法得到了同事的支持,小田依然没有第一时间付诸实施,而是与研发团队的小帆一起,亲自模拟了多个分类的数百个问题的操作,确认思路合理性。十四天以后,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的改进措施终于确定。经过算法的多次优化,问题推送达到精准的表现。而百度知道因为这个小小的进步,在每日回答数和采纳率都提高了近20%。
“回忆每一次产品研发历程,很多百度知道的员工都会感慨。每当接受一项新的规划任务,我们都当作一切从零开始,构想,规划框架,然后丰富细化,最终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生都难忘的经历。在这个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彻底理解了百度知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小田后来总结说。
除了获取知识,还要提升体验
这只是百度知道面对过的无数难题中的沧海一粟。百度知道每天都有海量的用户在帮助别人解答疑问。怎样才能让用户从助人为乐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是摆在百度知道面前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例如,知道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很多新用户在百度知道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很快流失了。有一部分高级用户,也在一段时间之后,对知道逐渐失去了新鲜感,活跃度有所降低。这是涉及到所有百度知道用户的普遍性问题。
而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个难题,对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先决条件。“只有激励体系足够强大的,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应对用户复杂多变的需求。因此,打造新的激励体系,搭建好最佳的平台和模式,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成为了百度知道改善用户体验的必经之路。
然而,要做出这一选择,其中巨大的风险也不言而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是一种恶性循环——用户可能不接受新规则,失去对平台的信任,并最终导致平台黏性的大幅降低。这让产品研发经理们一度“吃不下,睡不香”。经过数个昼夜全力以赴的分析,将海量用户数据翻了一个底朝天的小奇睡眼惺忪的站了出来。在他看来,全面分析每种类型用户的行为,了解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是解决用户激励问题的关键所在。
又是一轮疯狂的产品、研发闭门会议。研发团队小立、小健力挺小奇的结论。大家一致认定:为了让每一位知道用户都能在知道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路径”,知道需要建立更科学、更符合用户需要的激励体系,为知道用户规模的不断壮大打下坚实基础。在产品、研发团队的通力合作下,这个华丽的梦想终于逐步成为了现实。
如此一来,不管是熟悉知道的老用户,还是初来乍到的新用户,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发挥。“我们欠用户的太多,我们还需要为他们做更多的事。”小奇始终坚持着这样理念。
开放,让百度知道更强大
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不达目标死不休”的精神,让百度知道5年来从未止步,而是以一种突飞猛进的速度成就着“全球最大中文互动知识问答平台“的奇迹。而与此同时,对客户体验的细微感知,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团队精神的无比信赖,成为了百度知道团队深入骨髓的气质。
回首百度知道诞生的5年,你很难找到一个明显的“突飞猛进”节点,更多的是海量的、细微的“持续创新”。在这其中,携手合作伙伴,颠覆传统、单一和孤立的知识岛屿模式,以百度知道为核心构建一个知识大陆更成为了百度知道团队的神来之笔。
“在互联网趋势中,“开放”绝对是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开放意味着平等、分享、共赢,也意味着利益的最大化。历经5年的成长,百度有着其他网站不可比拟的知识优势,如何将这些知识分享给更多的用户,避免知识的浪费,这是我们全新的话题。”小杨表示。而这个思路也成为了百度知道开放平台诞生的初衷所在。
通过知道开放平台,来自教育、游戏、生活、汽车、医疗等大量细分领域的网站可以自由选择合作模式,带宽、服务器空间、平台搭建均由百度免费提供。对于合作知道频道积累的知识资源,经过知道开放平台评定,将被收录到百度知道检索和百度网页检索,供网民浏览。这种开放的模式,使百度知道这个“知识大陆”深入到更专业、更细分的知识领域,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对知识获取的需求。
“基于开放平台,生态链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开放的价值,并且凭借中文搜索绝对的领头羊地位,只有百度知道能完成这一使命,这一开放的知识分享体系将与百度网页搜索有机融合,让价值呈几何倍数的放大。”与小杨一样,面对开放平台刚刚上线便取得的巨大成绩,小鹏同样充满惊喜。
以此为标志,百度始终坚持的“弥合信息鸿沟,共享知识社会”的使命也在知道团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加入知道团队,并以其中一员的身份将知识传递给每个人,这是我们始终努力的方向,也是知道团队所有人最高的荣耀。”站在创立5年的路口,百度知道团队正将这种梦想和荣耀全力放大。
出处:http://www.gznet.com/news/canton/qtxw/201007/t20100715_1444070.html